熱門標籤查詢
共43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戲劇 文章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中)
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季峰老師設計的海報,把1943年的教授和1967年的教授做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紅色的太師椅和教授們瀟灑挺拔的姿態,一邊是疊放的條凳和教授們佝僂的身軀......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我們看的是無人關注的地方-專訪阮劇團(上)
他們,是一群在臺北學戲劇的嘉義人,因為對嘉義這片土地的熱愛,希望把在臺北看見的藝文活動,帶進文化資源相對缺少的「嘉/家」,他們,是阮劇團。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飄移與失散《家的妄想》
《家》要紀錄的,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個時代的臉。或許創作者的情深意重,仍然填不滿作品中劇場表現的未臻成熟,但觀者卻可能終究心甘情願得被情感綁架。因為,我們都飄移。(黃佩蔚)

北投孩子的公車異想-曉劇場排練側記
「叭!」一陣寂靜中,突然發出了公車喇叭的聲音,把正在聽故事、堆疊戲劇氛圍的其他演員,還有正在導戲、進入排練狀態的鍾伯淵嚇得往後一彈。然後,故事繼續往下說,一個關於北投遊樂園區的靈異傳說。

文件、影像、表演 述說回家的想望 阮劇團《家的妄想》 紀錄劇場形式取材在地故事
在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的撮合下,長期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與莊益增、顏蘭權合作,以「家的妄想」攝影計畫為題,探訪嘉義東石沿海一帶,藉紀錄劇場的形式,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

行走於虛構國度 詰問當代社會現狀-專訪曉劇場導演鍾伯淵
曉劇場從創團開始,便不斷地創作與社會事件相關,並且能夠相互呼應的作品,鍾伯淵也毫不避諱地說出箇中原因,「我就是被迫搬遷的住戶。」因為家裡被都更,舉家被迫遷移到它處。但,與全然地與社會時事結合的創作,卻...

寫作《蔣公的面子》(上)
在寫這三個人物的時候,心裡只有模糊的形象。似乎我也隨著劇本的推進在一點一點瞭解他們。「劇終」後,重閱一遍,他們的形象才如在目前。知識份子都是有「傲氣」的,這種「傲氣」是落魄的士紳階層的遺影,是旁觀者的...

屬於家的當下與妄想《家的妄想》
在強烈的影像節奏與多焦畫面之主導下,在我們眼前真實發生的「扮演真實場景」,反被侷限於另一種強調切割場景、快速剪接、交疊敘事的媒材語彙中,削弱了自身最直接的面對面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