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Blogs

瓦解日常的規律法則 ─幻動劇團的失常錯亂

原文刊載於《電報》(2007.11.21) 翻譯|周伶芝 週五晚上,幻動劇團為當地觀眾帶來一齣介於戲劇、音樂劇和馬戲之間的表演。 三個「零零散散」的人物,在台上面對一個佈景浮動、...

Blogs

露天的鈕扣計畫

鈕扣計畫今年邁向第四年,卻也是首度的戶外演出。作為臺北藝術節的開幕場,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音樂台演出,是一個跨越性的突破。過去三年在誠品的演出,就如同大多數的舞蹈演出,多為觀舞的核心觀眾,到了戶外演出...

Blogs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Blogs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Blogs

飄移與失散《家的妄想》

《家》要紀錄的,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個時代的臉。或許創作者的情深意重,仍然填不滿作品中劇場表現的未臻成熟,但觀者卻可能終究心甘情願得被情感綁架。因為,我們都飄移。(黃佩蔚)

Blogs

屬於家的當下與妄想《家的妄想》

在強烈的影像節奏與多焦畫面之主導下,在我們眼前真實發生的「扮演真實場景」,反被侷限於另一種強調切割場景、快速剪接、交疊敘事的媒材語彙中,削弱了自身最直接的面對面張力。

Blogs

誰的現場?誰的在場? -關於《家的妄想》的田野及紀錄觀點

這幕畫面虛實交揉,時間流向不定著,簡潔有力描述了東石漁村某種凋零與固著的生存狀態:走不了的是亡者與蚵女,青壯輩選擇流散也不願駐留。這幕「家」的顯影,意象突出,道盡蒼涼與心酸,卻也是場上剝殼動作與蚵女角...

Blogs

在這個快變成鬼島的地方,如何妄想有個家 -阮劇團《家的妄想》中的殘酷現實

《家的妄想》給了一個看似永遠無法完整的破碎劇場空間零落的兩側觀眾席、工人扮裝的換場技術人員、大辣辣且沈重的換場、後設式的文本結構結實地表意著「廢墟」命題表現在實體物件與表演的過程。

1 2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