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5.08.28)
撰文|賈亦珍
如果你去看臺北藝術節《雙城交鋒》,你會很驚訝地發現,這個月初才剛肆虐過臺灣的蘇迪勒颱風,竟然在月底演出的澳洲65歲舞者Peter Fraser的作品裡。
這是Peter Fraser第一次來臺灣,他來參加臺北藝術節由墨爾本與臺北兩個城市聯合創作的《雙城交鋒》,這個演出今天晚上開始。
他來臺北的時機很巧,剛好在蘇迪勒颱風離去的第2天到,所以他沒有經歷狂風暴雨的凌虐,卻看到了肆虐後的斷垣殘壁景象,「尤其是泥巴。」他手比在胸前高度說:「在寶藏巖看到這麼高的泥巴。」
「我從來沒看過這種景象。」他說:「所以我就直接躺在泥巴裡,覺得很棒。」第2天他又去了寶藏巖,拍了自己在泥巴中步行的影片,而這段影片就用在他這回要表演的作品《Compress/Decompress》裡。
「在來臺北前,我原本設想的主題是風,但跟颱風沒有關係。」他說:「可到了臺北後,大家在談的都是風,來臺灣後才發現,台灣的風竟然可以這麼巨大,臺北人才能真的感受到風,所以,我就把主題改成為泥土。」
Peter Fraser在臺北找到創作靈感,臺灣的編舞家田孝慈卻是在墨爾本得到領悟。
這個合作計畫按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雙方共6位編舞家今年2月去墨爾本駐村,第二階段今年8月則在臺北駐村,然後8月底演出,田孝慈在2月時的駐村時,對自己做了很徹底的省思,並且勇敢地面對過去不敢面對的疑惑,不管是人生的或是舞蹈的,經過這樣的淬煉後,他的作品完全推翻了自己過去的表演方式,也試著加入更多不同的人生體驗。
街舞舞者吳郁嫺則編出了一個很不街舞的舞《圓圈之外 Out of the circle》,「這支舞是我自己生命經驗的展現,是在別人眼中看到我自己。」她說:「這是一種社交障礙的經歷。」
她用了大量的重複,把身體跟物件拼貼成各式詭譎的形象,在物件和身體的交錯中,不斷將新的刺激拋向觀眾。
(圖片由世紀當代舞團提供)
《雙城交鋒》-蘇迪勒颱風月初才來,月底澳洲編舞家就把狂暴的它搬上了舞台
舞蹈
, 雙城交鋒
, 田孝慈
, 吳郁嫺
, 彼得‧佛雷澤
, 墨爾本
延伸閱讀
我要回應

返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