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5.07.31)
撰文|賈亦珍
如果你在林向秀的舞作《心之所向》的《碎玻璃》這一段舞中,看到《太陽花學運》的影子,別驚訝,那是她想要營造的效果之一。
「這個作品是2012年在美國做的。」林向秀說:「當時是以年輕人在美國的反戰跟反恐的精神編的。」台北藝術節覺得它很有年輕人的力量,能充分表達年輕人心聲,展現了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很適合在台灣演出。
「玻璃即使被打碎了,仍然具有致命的力量。」林向秀說:「這就是這支舞作取這個名字的原因。」
為了展現這種特質,林向秀在甄選舞者時,給素人舞者一個機會,她提出的條件是對群眾運動有興趣,有上過街頭去抗議者,「結果來了一群非常有趣的年輕人。」林向秀說:「他們很想上台,他們想把在街頭的心意帶上舞台。」她錄取了8個素人舞者,以及14個專業舞者。
因為是素人舞者,要在短時間練就能上台表演的身手,所以,另一個條件是必須能完全配合排練時間,也就是一周15個小時,「他們跟著我從身體訓練開始,雖然做不到難度較高的托舉動作,但基本的倒、跳、摔的動作都沒問題。」她說:「這些動作其實這些素人舞者做得更有生命力,專業舞者會做得太美,常被我否定,我不要那些美麗的東西,我要生命感。」
除了社會議題的素材外,林向秀也很喜歡做文化衝突的題材,這跟她個人的經驗有關。
「我本身背景就是長期游走於台灣跟美國之間,跟美國舞者工作,也進入美國文化,自己又有台灣文化背景。」她說:「對我來說這些東西就是我生活的觀察,我就是看到這些文化的有趣跟矛盾,無形中就會影響我的創作。」
文化差異讓她在19歲遠赴重洋到美國時,吃盡了苦頭,例如,台灣人習慣性的口頭上的謙虛與客氣,讓她多次在機會來臨時,被那些當仁不讓的美國人搶走,「在美國,行就行,要就要,要很清楚地告訴他們。」
東西方舞者身體的差異在她到美國後,也凸顯出來,這時林向秀就聰明了,她盡量展現自己身體的優點,擊敗競爭者。
「例如,我的手腳都長,尤其我的流動性很好,所以當我編給我自己的作品,或去上另一個老師的課時,我就會盡量把我的流動性強調出來,展現到最好。」她說:「剛好荷西.李蒙這個派別重視的就是柔美,如果瑪莎葛蘭姆就不適合我跳了。」
「我這幾年在國外的作品,都比較貼近生活,不再編科班的舞。」林向秀說:「這次的《心之所向》有5支舞作,其中的《和弦》是改編自莎劇《馴悍記》的作品,講的就是男女關係,講的就是男跟女之間的控制。」舞作間充滿男女關係的拉鋸,驚人情感張力,她說:「像是舞蹈版的《控制》(控制是一部電影)。」另一個作品則是紅茶與咖啡的對話,拿老外喜歡烏龍茶,與中國人追求卡布其諾咖啡的文化衝突出發,帶出一些有趣的文化矛盾現象,而這些也都取材於她的生活周遭。
藝術是一種觸發的媒介,林向秀做的只是把生活的點點滴滴,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她說:「哪怕觀眾只被觸發了一點點,都是件好事。」
林向秀舞團《心之所向》
─我不要美麗,我要生命感
延伸閱讀
我要回應

返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