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北藝術節《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2015臺北藝術節
原文轉載自FLiPER MAG(2015.05.12)
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我們的生活?回到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就注定了機器取代人力的未來趨勢。而要說起對機器人的執著,日本絕對是第一把交椅,許多人童年時的第一本漫畫,就是哆啦 A 夢(ドラえもん,舊譯小叮噹),讓機器人概念成為童年的一部份;被稱為平成三大歌姬之一的宇多田光,也在她的歌曲《 A 級秘密(Can You Keep A Secret?)》MV 中,與機器人大談虛擬戀愛。於是,機器人從漫畫、音樂、仍至於生活,已經逐漸攻佔這個世界。
時至今日,機器人可不只是取代人工這麼簡單了,就連藝術領域也有它們的一片天空。機器人科技最為發達的日本,在三年前就發展出可寫書法的機器手臂,而法國科技藝術家 Patrick Tresset 研發的 Paul-IX 機器人,則可以對靜物進行速寫。但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成為演員,這可能嗎?2014年 Cheers 雜誌「未來8年最不被看好的10種職業」一文中,曾提到演員有 37% 的機率,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逐漸被淘汰。原本全然屬於人的舞臺,加入機器人後,會讓舞臺有著什麼樣的風景?
日本近代著名劇團- 青年團 的導演 平田オリザ〈Oriza〉,自2008年就與大阪大學機器人研究室的 石黑浩 合作「機器人劇場」計畫;讓機器人成為演員是個瘋狂的想法,但這計畫卻讓這個想像成真。「機器人劇場」計畫的作品大多在探討日本的社會現象,當機器人進入人的生命之中,會為彼此帶來怎樣的影響?「機器人劇場」計畫的系列作品,說是一種「機器人的寓言」也不為過。Humanoids 機器人的發展原本用來從事勞力工作,進化至今機器人什麼都能做,未來可能救你的命,但也可能威脅到你的生命?-101E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