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h Walker

原文刊載於www.melbartsfash.com(2015.03.27) 
撰文|桑薩拉.鄧斯頓
翻譯|白斐嵐
 
節目名稱:歌之版圖
演出日期:2015年3月26日
演出地點:戴瑞賓藝文中心
演出人員:黑臂章樂團與保羅.鄧普賽
 
黑臂章樂團集結了一群名聲響亮的原住民歌手、樂手、演員,藉著他們的音樂與舞台魅力,傳唱著來自澳洲原民文化的生活經驗與民族認同。《歌之版圖》於2009年墨爾本藝術節首演,娓娓唱出艾力克斯.萊特(邁爾斯.法蘭克林獎得主)動人文字,帶著滿堂觀眾經歷了一場精采絕倫的澳洲大陸文化行旅。
 
在強烈且震撼的視覺影像與文字背景前,《歌之版圖》演唱了涵蓋了11種澳洲原住民語言的經典歌曲,更集結國內各據一方之優秀歌手、以及來自墨爾本的頂尖爵士樂手共同演出。受邀貴賓保羅.鄧普賽也將帶來多首以英文演唱的異議歌曲。
 
在音樂之外,《歌之版圖》更以動態影像與文字背景帶來了超越「音樂會」的體驗,以「長者唱出國家的聲音」、「靈魂來到夢中,對你說話」、「坐在這片土地上,這片一切安好的土地上」、「你.我,沒有分別」等文字再度觸動人心。背景螢幕以黑白灰階為基底,正如人類在大地上顯得渺小,舞台上以國家、人民為主題的影像,也讓歌手、樂團成了渺小孤寂的黑色剪影。
 
舞台上的視覺畫面可不只是孤軍奮戰而已,由艾瑪.多諾文、迪萊恩.布莉絲蔻、烏蘇拉.尤維契、崔佛.詹米森、葉瑪、馬克.艾特金斯等人帶來的繚繞旋律,與背景畫面緊密地交纏著,彷彿像是晨霧從螢幕滲透,包覆了整個舞台,在若隱若現間如煙機般襯著多諾文的輕聲低哼。
 
雖然大部分的歌曲皆由原住民語言演唱,但音樂跨越了語言的藩籬,讓觀眾如你我,也拋下了翻譯之阻礙,浸淫在這場音樂旅程中,被歌中傳唱的愛戀、憂傷、失落、歡欣──以及還有那些關於憤怒、反抗、決心(倒是在歌中聽不到指控)的旋律──所深深觸動。我認出了其中一段旋律是來自克莉絲汀.亞努的英文歌曲《我的島.我的家》,不過在這場演出中卻是用原文演唱,賦予它更深刻的力量,與我的靈魂共鳴,甚至連我的背脊都因而顫動。
 
黑臂章樂團集結了澳洲頂尖樂手、歌手的精湛才華,合作成員包括安德莉亞.凱勒、奈傑爾.馬克林、朱利安.威爾森、麥可.米格、葛瑞格.希漢、珍娜維芙.蕾西等人,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音控執行約翰.歐唐納──我心目中首屈一指的音控大師。在歐唐納的細膩操控下,聲音的層次與細節嶄露無移,更突顯了每項樂器、每位歌者的獨特個性,這對任何音控師來說,都是極度嚮往卻不易實現的境界。
 
正如前段所述,《歌之版圖》並不只是一場音樂會而已,它是一段旅程,也是一場精采的演出。有一幕,在老舊廢棄車的漂亮畫面前,出現了一套由後院工具配備組裝而成的鼓組,這些油漆罐、汽車蓋、水桶等「後院鼓組」,更與台上的專業鼓組上演一段音樂大車拚。說實話,「後院鼓組」所帶來的聲響效果可真是不簡單!
 
舞台上那聲勢浩大的樂器陣容,是《歌之版圖》之另一特色。跨越世代、地域的各式樂器,成為目光焦點所在。艾特金斯演奏著迪吉里杜管(Didjeribone),在他身旁則是馬克林演奏著電小提琴,兩側還有平台鋼琴與直笛各一!黑臂章樂團的能耐,正在於如何充分混和這些豐富的音樂風格,完美地平衡原民語言與人聲-這不正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期許? 
 
《歌之版圖》最後在與土地的連結中畫下句點。從一開始,我們就看見成堆紅土舖在下舞臺中心;等到演出末段,詹米森與葉瑪兩人坐在其中、撥弄著泥土,以滿溢喜悅的情感向其致敬,唱出最後幾首歌《安坐土地中》與《堅強地土之律》。
 
可惜的是,《歌之版圖》僅僅只在戴瑞賓演出一場,隨即前往塔斯馬尼亞迎接周末兩場演出。我極力推薦各位不如買張船票、直奔塔斯馬尼亞,精彩絕倫的《歌之版圖》絕對值得這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