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ner Goebbels: Stifter's Dinge from Artangel on Vimeo.

郭貝爾無人演出《史迪夫特的事物》  精密裝置釋放大自然能量
電影《阿凡達》中那片生機蓬勃的無人處女地,充滿過度發展的人類所缺乏的能量。推開德國音樂劇場大師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打造的劇場任意門,《史迪夫特的事物》重現現代世界已不復見的原始叢林沼澤,吊詭的是,栩栩如生的樹影、水氣及風鳴林響,其實都是機械裝置所扮演,卻營造出現代人既陌生又嚮往的謎樣情境和氛圍,叫人歎為觀止。

《史迪夫特的事物》正是自然景象和生活事物為主角的一場無人表演,由郭貝爾帶領創作團隊在一座倉庫中完成。2010臺北藝術節邀請 《史迪夫特的事物》來臺演出,也在倉庫空間裡呈現,在台北啤酒工廠347成品倉庫演出,彷彿還原了藝術家創作的情境,讓觀眾進入一場心靈洗禮。

機械裝置做主角    展現無人演出的獨特魅力 

「《史迪夫特的事物》是一場裝置演奏會。」郭貝爾如此定義。他將創作的過程,視為一次重要的實驗,「我想打破演員依照劇本進行敘事演出的公式。如果沒有演員,觀眾的注意力是否還能集中在舞台上?」藝術家拋出的問題,等待觀眾回答。

郭貝爾以19世紀奧地利浪漫作家史迪夫特「描寫細節」的風格為創作概念,將鋼琴、水池、引擎、閘門等機械裝置,與作家筆下描繪的自然實貌,融合為一。史迪夫特〈冰的傳說〉篇章中提到:「在森林深處,它在我們四周迴響……不是枝椏,也不是閃耀著光亮的松針,是冰雪墜落到枝幹引起的崩塌。」文字轉化為緩慢摩擦的石板、滾沸冒泡的水池,霧氣蒸騰中五架脫去外殼露出機械結構的鋼琴,自動彈奏起巴赫〈義大利協奏曲〉的合奏及變奏版,穿插巴布亞紐幾內亞原住民的古老吟詠與希臘婦女的祈福聲,形成儀式般的幻境氛圍,籠罩整個演出空間,同樣地,也將觀眾包覆其中。這不正是現實世界的寫照嗎?人類本是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無異於樹影、風聲。

導演助理馬爾於排練結束後表示,雖然《史迪夫特的事物》是精密科技與技術的極致表現,但作品中並非強調機械可以創造自然,而是強調創造力與想像力。排練到一半台北忽然下起久違的大雨,滴答不停打在屋頂上,卻不見國外團隊動聲色,事後才表示無可避免的環境聲響也造就是作品另一種想像,而席中觀眾更屋頂上的雨聲也是本來就安排的演出聲響,認為彼此相得益彰。

東方哲思與西方音樂交融    帶來心靈震撼
天生具有實驗和冒險性格的郭貝爾,大學同時攻讀社會學與音樂,曾與多媒體藝術家、實驗音樂家哈爾斯(Alfred Harth)共組二重奏樂團。搖滾的靈魂,使他走上與學院派分歧的創作之路,不時嘗試將聲音、影像和劇場元素混搭的實驗,也發表各種令人驚艷的作品,形塑郭貝爾風格,也為音樂劇場演出開啟無限可能。耳尖的觀眾會發現,《史迪夫特的事物》不僅見識導演郭貝爾的創意實驗,其中一段巴哈鋼琴作品更是郭貝爾於十四歲時演奏會中,親自彈奏的音樂片段。

但「無人演出」不只是一場實驗,還有更深層的人文思考。郭貝爾目睹發展到極致的西方音樂在世界大戰後完全瓦解,社會的精神狀態也被推翻摧毀,而在創作中加入東方哲學的「空無」概念,讓觀眾暫時放下理性思考,純粹感受視覺與聲響,放空休息,並儲備再出發的能量。抽離劇本與演員,是為了留給觀眾理解作品的空間,郭貝爾的每部作品,人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也是導演的目的。

《史迪夫特的事物》創作發想起於過去兩個在歐陸同等重要的作品《Eislermaterial》與《Eraritjaritjaka》中,郭貝爾安排演員消失舞台的時空裡,觀眾反因佔有了空間與時間想像及思考,產生更多的感動,因而讓郭貝爾有了做「無人的演出」的想法。雖說創意發想的概念單純,但交由機械裝置去執行演出,仍需要事前精密的設計規畫,這是樂評家林芳宜認為最令人讚嘆之處。

國外團隊來到台灣除了洛桑劇院的製作人蘇朵夫女士外,其餘十位皆為技術人員,除了確保裝置精確外,要負責解決可能發生的任何現場狀況。抵達臺北後二日,技術團隊試驗台灣鹽巴是否能精確產生郭貝爾設計的畫面,經過各式各樣精鹽、海鹽等,卻發現台灣鹽溼度太高,無法製造同樣的效果。最後透過全體藝術節行政與技術團隊的搜尋,終於在台北縣八里鄉找到僅含0.3溼度的鹽,試驗後才過關順利產生演出所需的精密水中特效。不僅是畫面,聲響的精準是《史迪夫特的事物》的重頭戲。郭貝爾將創意落實於樂譜及科技的結合,精確的計算出石板摩擦的速度、閘門開啟的節奏……,才成就了看似不設限的驚人創意。《史迪夫特的事物》可說是裝置技術與聲響藝術的極致結合。

Stone.jpg

「五月天」石頭首度跨界獻聲  
帶領觀眾體驗另類「空無」  找到無法用吉他傳達的感動

《史迪夫特的事物》在2007年發表後,引起國際樂壇極大關注和討論。在各國巡演時,作品中一段〈冰的傳說〉短文都以當地語言呈現。台灣搖滾天團「五月天」的石頭受邀做中文配音演出,也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參與的感受,「我看到了機械被賦予了生命,充滿著情感,但是,沒有了相似於人類的表情或肢體語言,相互、單一、規律運動的機械是如何傳遞這些情緒呢?我認為答案是『聲音』。」

石頭說:「影像與聲音的演出,隱喻著自然與人造的衝突,創造得引人入勝,讓人目不暇給,實在高明。這齣好看的戲,我能夠參與中文配音,真的深感榮幸!」

極為推崇郭貝爾的樂評家林芳宜,也強調:「這部作品是近十年來台灣的表演藝術裡,錯過,就真的要去撞牆的指數第一名。」可見郭貝爾的無人實驗,已深深打動人心,那麼就在這場感官盛宴中,讓心靈沉澱充電。

關於│海恩納.郭貝爾
德國前衛派導演與作曲家海恩納‧郭貝爾,被認為是自成一格的「劇場建築師」。自1980年起,郭貝爾已是歐陸現代作曲與劇場界引領風騷的靈魂人物。他的作品重塑劇場經驗,被瑞士「日內瓦時代報」讚譽為「劇場煉金大師」。

70年代的郭貝爾,是爵士與搖滾樂團的作曲、編曲及鍵盤手。之後,因受到漢斯.艾斯勒作品的影響,轉而成為嚴肅音樂的作曲家。1970年代後期,與德國重要詩人與劇作家穆勒(著名劇作《哈姆雷特機器》作者)的合作,開始投入劇場音樂創作。自此,他的音樂劇場作品在世界主要藝術節演出,包括了巴黎秋季藝術節、薩爾茲堡藝術節、以及雪梨、東京與紐約的藝術節。他的管絃樂作品《Surrogate Cities》,於2001年贏得第43屆葛萊美獎當代最佳古典作曲獎項,最近才由賽門‧拉圖爵士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而他與德國著名前衛室內樂團「摩登樂集」二十多年的合作,創造了許多令人咋舌的成功作品,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郭貝爾目前為德國吉森大學應用劇場研究學院主任及教授,亦為赫賽學院院長,對現代跨領域劇場藝術教育的研究,投入許多心力。



延伸閱讀
Stifter's Dinge: who cares what it is? It's terrific 管他是什麼?太棒了!- 英國每日電訊
Haunted Air Piano 鬧鬼的鋼琴 -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