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介紹
管他是什麼?太棒了! - 英國每日電訊
無人的演出 讓你習慣
人類不再是天地的主宰 不再是萬物之靈
靜如先知 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史迪夫特
早預言 人類任性拋棄自然後的狼狽
深若禪師 當代音樂與劇場大師郭貝爾
彈指間 五架鋼琴召喚百年穹蒼下的圖像與聲音
集結在劇場 瞬間融變成無可逼視的定靜力量
這次,人類完全退位。音樂劇場大師郭貝爾以事物(things)為中心-在一般劇場裡,事物通常是道具或佈景─將風和霧、水和冰、光與影、呢喃、聲響、人聲、速度與呼吸,都變成主角。他為五台鋼琴譜曲,卻沒有安排演奏者;他處心積慮,精心設計了機械裝置,只為進行一場音樂與圖像、文學與哲思的無人表演。但這是一個邀請,邀請觀眾更專注於去「看」、去「聽」─聽見落雪與巴哈一樣動人,看見氤氳、樹影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住民吟詠,完美結合。
19 世紀奧地利浪漫作家阿道伯.史迪夫特用一個畫家的眼睛寫作,他詳實地記載與描述大自然,也曾描述工業發展對大自然的侵害。他的文字,迫使讀者放慢速度,關心細節─他已被視為「環保先知」、「慢活始祖」。在現今自然與人類重整出發的關鍵時刻,郭貝爾以史迪夫特的事物觀,巧妙運用工業革命後的機械裝置,結合人類思想文明與多元文化原始而美好的音樂元素,重組人類視覺與聽覺的秩序,是一聲聲令人動容的暮鼓晨鐘。
「我們傾聽、凝視,不知道要讚嘆,還是畏懼它驅使我們深入其中。」當年,史迪夫特書中的一句話,卻正如今日這場演出帶給我們的感受。這是一場感官盛宴,也是郭貝爾給人類與自然一次無語對話的珍貴機會。在高潮震撼的樂聲中,在水中泡沫滾動出的陣陣煙霧裡,你我都應認清一個事實──面對大自然,人必須放下矜滿自大的態度,才能用更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每場開演前30分鐘於劇場大廳進行導讀。
*每場演出後,開放15分鐘現場技術Q&A。
*首演場演後進行創作分享,備中文口譯。
*特別感謝 石頭(五月天)參與本節目中文配音演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管他是什麼?太棒了!- 英國每日電訊
http://tinyurl.com/2dqralt
鬧鬼的鋼琴 - 紐約時報
http://www.nytimes.com/2009/12/18/arts/music/18heiner.html?_r=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講座
看見音樂,聽見影像─郭貝爾的藝術劇場美學 │詳細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概念、作曲與導演│海恩納‧郭貝爾
舞台、燈光、影像設計│克勞茲‧古倫貝格
音樂、節目協力│宇貝爾‧馬克尼可
音效設計│威利‧巴伯
導演助理│馬蒂亞斯‧墨爾
製 作│瑞士‧洛桑劇院
共同製作│柏林劇院 盧森堡立市大劇院 法蘭克福劇院
日內瓦T&M劇院 瑞士米克羅斯文化中心
共同委託│倫敦藝術天使機構
劇照攝影│Mario Del Curto
巡演贊助│With the support of Pro Helvetia for the tour

關於│海恩納‧郭貝爾
http://www.heinergoebbels.com/
德國前衛派導演與作曲家海恩納‧郭貝爾,被認為是自成一格的「劇場建築師」。自1980年起,郭貝爾已是歐陸現代作曲與劇場界引領風騷的靈魂人物。他的作品重塑劇場經驗,被瑞士「日內瓦時代報」讚譽為「劇場煉金大師」。
七○年代的郭貝爾,是爵士與搖滾樂團的作曲、編曲及鍵盤手。之後,因受到漢斯.艾斯勒作品的影響,轉而成為嚴肅音樂的作曲家。1970年代後期,與德國重要詩人與劇作家穆勒(著名劇作《哈姆雷特機器》作者)的合作,開始投入劇場音樂創作。自此,他的音樂劇場作品在世界主要藝術節演出,包括了巴黎秋季藝術節、薩爾茲堡藝術節、以及雪梨、東京與紐約的藝術節。他的管絃樂作品《Surrogate Cities》,於2001年贏得第43屆葛萊美獎當代最佳古典作曲獎項,最近才由賽門‧拉圖爵士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而他與德國著名前衛室內樂團「摩登樂集」二十多年的合作,創造了許多令人咋舌的成功作品,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郭貝爾目前為德國吉森大學應用劇場研究學院主任及教授,亦為赫賽學院院長,對現代跨領域劇場藝術教育的研究,投入許多心力。
關於│阿道伯.史迪夫特
阿道伯.史迪夫特( Adalbert Stifter, 1805 – 1868)生於奧地利,為19世紀初的浪漫作家、詩人、畫家、教師。他總是以最犀利的眼睛觀察事物,詳實的記載和描述大自然的一切,清楚標記自然的時間,安排故事的情節,反映事物的真實樣貌;他對事物不分大小的尊重,也迫使讀者必須慢下來仔細地閱讀,知悉每個細節。在這次演出,從故意放慢及儀式性的重複中,我們認識了史迪夫特作品獨具的時代感和激進的特質,這也是現代讀者對他應有的認識。
關於│瑞士.洛桑劇院
這座由蘇黎士著名建築師馬克思‧比爾(Max Bill)設計。當初是為了1964年瑞士國家博覽會建造的臨時建物(僅6個月)。在經過大力修繕加持後,成為今日化短暫為永恆的有形典範,也正映照了劇場活用藝術的特色。
每一季節目都集結了特殊人物、語言及風格混合而成的獨特性:在龐大史詩作品演出之後有著近距離的交流;舞台永遠敞開歡迎新生代及已受肯定藝術家,從戲劇藝術,共同發掘新方向的默劇、舞蹈、音樂、偶戲與馬戲表演。洛桑劇院每年20-25部原創作品、500-600場次的演出,吸引約8萬-12萬人次的觀眾,紛紛前來這裡。
劇院的硬體設施相當完善,無論是佈景工廠、國家級的音響與燈光設備、服裝製作工廠,都是洛桑劇院製作優秀作品的強大後援。在25位劇場專業人員的投入之下,洛桑劇院是少數無需依靠政府資助的獨立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