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總表

《何以如是》-彼得.布魯克 叩問劇場與人生真諦

  • 節目分類戲劇
  • 演出單位導演-彼得‧布魯克 製作:蘇黎世劇院
  • 演出日期2009/08/28 (五) 20:00 
    2009/08/29 (六) 14:30 
    2009/08/29 (六) 20:00 
    2009/08/30 (日) 14:30 
  • 演出場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map
  • 演出長度65分鐘(無中場休息)
  • 票價$600 $800
  • 附註節目開演後,將無法進場觀賞,敬請準時入場。
    德語發音,備中、英文字幕。
    於關渡捷運站備有接駁車。

節目介紹


世界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最平易近人的作品。精彩的女演員加上神奇的音樂家,帶你進入一場幽默的心靈之旅,了解自己為什麼看戲?又可以從戲裡看到什麼?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一個探尋「為什麼需要劇場?」的問答劇。
在劇場界有著崇高地位的導演彼得‧布魯克,再次挑戰觀眾與劇場人的思維。一句句「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到底有沒有正確答案?舞台上一位如同千面女郎的演員,時而瞪著大眼,張著大口要求觀眾回答;時而慵懶坐臥休息,等著答案從天降。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為什麼需要劇場?劇場不過是搞英雄崇拜的詐騙術?我們該將莎翁作品燒了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出技巧,是什麼不切實際的鬼方法?

原名為《梅耶荷德》的戲劇,探討俄國戲劇革命議題,卻因文本過度拘謹教條性,導演彼得‧布魯克重新拆解再建構,萃取亞陶、杜藍、梅耶荷、莎士比亞等著名文本,以單一演員,單一樂手,發展出最令人錯愕的劇場自問自答 「為什麼?為什麼?」

彼得‧布魯克自述:「我們導演習於孤獨的狀態,它讓我們不斷痛苦地面對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我們作品的真實意義?」 一本本偉大劇作家、戲劇理論大師的代表作輪番被舞台上的女巫舉起、質問、丟棄。問題的根源不是在求解答,而是怎麼解的詭辯過程。我們最後唯一的答案是被演員告知,上帝無聊之際創造劇場,人向上帝要求當主角,上帝丟下一張解答字條,多年後被年輕導演撿拾,打開一看,上面寫著:「為什麼?」



彼得‧布魯克/導演 
http://www.au126.com/peterbrook/index.html
彼得‧布魯克於1925年出生在倫敦,1943年執導第一部作品,隨後在倫敦、巴黎與紐約等地執導了超過70部作品。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合作包括1946年的《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1950年《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1955年《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1962年《李爾王》King Lear、1964年《瑪哈/薩德》Marat/Sade、1966年US、1970年《仲夏夜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78年《女王殉愛記》Antony and Cleopatra。他於1971年在巴黎創立了國際戲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atre Research),其永久基地---北方滑稽劇團(Bouffes du Nord Theatre)則於1974年開張。布魯克在此劇團的作品包括了Timon of Athens、The Ik、Ubu aux Bouffes、Conference of the Birds、L’Os、The Cherry Orchard、The Mahabharata、Woza Albert!、The Tempest、The Man Who、Qui est là?、O! les Beaux Jours、Je suis un Phénomène、Le Costume、The Tragedy of Hamlet、Far Away、La Mort de Krishna、Ta Main dans la Mienne、Le Grand Inquisiteur以及Tierno Bokar,其中多齣作品皆有英法雙語版本。歌劇方面,布魯克在柯芬園的作品包括La Bohème、Boris Godounov、The Olympians、SaloméLe Nozze de Figaro;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則有FaustEugene Onegin;於巴黎北方滑稽劇團執導La Tragédie de Carmen and Impressions of Pelleas, at the Bouffes du Nord;於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節執導Don Giovanni。其自傳Threads of Time於1998年發行,其餘著作包括已有15種語文版本的The Empty Space (1968)、The Shifting Point (1987)、Evoking (and Forgetting) Shakespeare (2002)、There are No Secrets (1993)。電影作品則有Lord of the Flies、Marat/Sade、King Lear、Moderato Cantabile、The Mahabharata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

資料來源:《布茲威.班西死了》節目單,97年3月3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演《何以如是》? ─訪談彼得‧布魯克導演
Matthias Wyssmann(蘇黎世劇院行銷總監)寫於2008年3月13日
3月13日,巴黎。

離蘇黎世的首演,還有5個禮拜。演員在巴黎已經排練3個星期了─排練室門關著,按照彼德‧布魯克喜歡的方式。除了劇名與24頁文本片段外,本劇還沒有概念、沒有佈景。蘇黎世劇院(Schauspielhaus Zurich)在等著,我的好奇漸濃,所以來到巴黎,想問:要演什麼?而不是「為什麼?」...(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製作單位: 圖說  瑞士蘇黎世劇院
導演:彼得‧布魯克
主演與德文劇本翻譯:米莉安‧歌德史密特
音樂:法蘭西斯科‧阿格涅羅
文本撰寫:彼得‧布魯克 / 瑪利-賀蓮娜‧埃思緹涅
共同製作:巴勒莫加里波第劇院與巴特製作公司

劇照攝影師:Leonard Zubler Fotograf VSP/ BR
彼得布魯克獨照攝影師:Pascal Victor / ArtComArt


相關聯結:瑞士蘇黎世劇院 http://www.schauspielhaus.ch/www/index.asp 
             法國北方滑稽劇團
http://www.bouffesdunord.com/


協辦單位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展演藝術中心

全文檢索